尼龙新材料开发区 “四轮驱动” 驶向千亿产业
“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200余家,尼龙新材料相关产能突破400万吨,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,各类尼龙产品远销六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……”11月18日,在第二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,副市长段志广亮出了一组亮眼数据。
中国尼龙城的空间布局为“一核两翼”,即以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核心,建设上游原料基地;以平顶山高新区和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两翼,分别建设尼龙下游深加工基地和聚氨酯、PC原料及下游深加工基地,打造世界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。作为中国尼龙城的核心区,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如何发挥主引擎、主阵地作用?
“我们以‘大尼龙、全产业链、国际化、创新引领’为战略指引,聚焦产业升级、创新驱动、要素保障、精细管理‘四轮驱动’,助推尼龙产业加速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。”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,尼龙新材料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翟羽佳给出了明确答案。
聚焦产业能级提升,构建完整产业生态。不断延链补链强链,开发区已形成从基础原料、中间体到尼龙终端制品的全链条格局,汇聚化纤纺织、工程塑料、聚氨酯三大产业集群。目前,各类尼龙产品产能超300万吨,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尼龙6、尼龙66产业协同发展的园区。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129.3亿元,新开工项目67个、建成61个,产业规模持续壮大。
聚焦创新驱动赋能,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坚持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融合发展,依托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,在全省率先建成尼龙新材料中试基地,成功突破己二腈、对位芳纶、氨基己腈等关键技术,彻底打破国外垄断。目前,园区已集聚研发平台37个、高新技术企业26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,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90%,2024年研发投入达12.81亿元,创新动能持续喷涌。
聚焦要素保障优化,构筑价格成本洼地。全力打造价格洼地,园区工业用水价、天然气价均为全省最低;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稳步推进,用电价格较国网同期降低0.05 元/度,项目全部建成后要素成本将进一步下降,这一做法已入选河南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首批改革典型案例。随着平顶山港开港运营,“公铁水”多式联运体系将为企业再降物流成本。
聚焦精细治理提升,筑牢高质量发展屏障。开发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,昌明科技、久圣化工等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工业副产物“吃干榨净”,能耗水平稳居全省前列。近年来,累计投入近8亿元完善安全生产体系,建成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,实施园区封闭管理,凭借过硬实力,开发区获评国家级“绿色化工园区”,跻身全国化工园区竞争力70强第49位。
锚定“世界一流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”总目标,开发区明确“十五五”末营收冲刺1000亿元宏伟蓝图——这一目标将助力中国尼龙城成为全球规模最大、产业链最完整、竞争力最强的尼龙产业高地。
产业集群高端化方面,原料端将实现“三个60万吨” 产能突破,进一步巩固国际一流地位;产品端重点打造20万吨改性注塑、30万吨化纤纺织和10万吨高附加值特种尼龙产品集群,集中攻坚耐高温尼龙、生物基尼龙等“卡脖子” 材料,为产业链延伸、价值链提升提供核心支撑。
创新体系协同化方面,持续深化与尧山实验室、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,完善“科研成果—技术应用—中试孵化—产业化”全链条创新体系。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-3家、省创新龙头企业1-2家,新增省以上研发平台25个,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,让创新成为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。
绿色安全智能化方面,持续升级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体系,构建覆盖全区、贯穿全过程的智能防控网络,实现高危风险场景精准识别与快速处置。不断优化工业能耗结构,加大环保设施投入,全力创建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,为打造 “绿色低碳”产业标杆注入强劲动力。(平报融媒记者 魏广军)



